一切为了用(一切为了用的最新信息)

新商盟网 2023-04-20 13:25 147

摘要: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切为了用,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,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浏览一切为了用的最新相关推荐信息。

----编撰《红塔集团年鉴》的感悟

  2009年起,红塔集团每年编撰一卷《红塔集团年鉴》(简称《年鉴》),至今已公开出版二卷。编鉴之初,红塔集团董事长柳万东语重心长地嘱咐编辑人员:“《年鉴》,既要现在好用,今后修志也要用得上。”根据这一要求,编辑组的几位年轻同事紧紧围绕着“一切为了用”,以“满腔热情、富有激情、充满智慧、奋力创新”的良好精神状态,认真细致地做好每项工作,并从中获得几点感悟,即“三个三”。

  一、三个突出

  红塔集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,能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厂发展成为一个跨地区、跨行业、跨所有制经营的大型国际化集团公司,我们将原因归结为天时、地利与人和。《年鉴》要怎样编纂?我们觉得就要始终突出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

  (一)突出天时。天时,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。红塔集团紧紧抓住这个发展机遇,紧跟行业改革发展步伐,在国家局、云南省委省政府、云南中烟工业公司的正确领导下,顺势而为,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例如:2008年国家局首次提出“20+10”全国性重点骨干品牌培育思路,红塔集团及时调整品牌结构,“玉溪”、“红塔山”品牌境内外总销量分别达到44.13万箱、171.89万箱;2009年国家局明确指出“培育重点骨干品牌是促进要素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载体,是卷烟上水平的关键所在”后,红塔集团着力在“卷烟上水平”上下功夫,“玉溪”、“红塔山”品牌销量分别达到54.87万箱、217.57万箱,创历史新纪录。对此,《年鉴》(2009年卷、2010年卷)浓墨重彩地给予了记载。2010年1月19日,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“532”“461”的品牌发展战略,争取用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,着力培育2个年产量在500万箱、3个300万箱、5个200万箱以上的品牌,培育12个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的品牌,其中6个超过600亿元、1个超过1000亿元。围绕国家局发展战略,红塔集团制定了“51518”的品牌发展目标,“红塔山”、“玉溪”品牌实现年销量500万箱、150万箱,商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、800亿元。这个发展目标的实施过程,将是今后一段时期《年鉴》记载的重头戏。

  (二)突出地利。地利,就是云烟之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。玉溪市位于滇中腹地,介于北纬23°19'~24°58',东经101°16'~103°09'之间。境内冬暖夏凉,雨热同季,雨量适中,光照充足,土壤肥沃,气候温和,烤烟种植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适宜种植的地域较广,所产烟叶色泽金黄,香气浓郁,劲头适中,吸味醇和,是卷烟生产的上好原料。早在400年前的明万历(1573~1621)年间,玉溪就开始种植烟草,是全国著名的老烟区;1942年,玉溪引种美国烤烟品种“金元”,后来发展为“大金元”、“红花大金元”,开启玉溪现代烟草业先河。民国时期,玉溪成为云南最大的烤烟种植基地,是全国三大烟区之一。1953年,国家烟草主管部门在河南郑州召开全国第一次烟草工作会议。国内烟草专家以及特邀的苏联、联邦德国、法国、日本等国的烟草专家到会,先对河南许昌的烟叶评价比较高,给予满分100分;后来评吸玉溪的烟叶时,认为色泽金黄,油润丰满,清香醇和,质量最好,打分108分,开创烟草评分之最,玉溪烟叶夺得头筹。从此,玉溪烟叶闻名全国,玉溪享有“云烟之乡”的美誉,一举成为名烟区。老烟区、大烟区、名烟区的优势孕育出玉溪卷烟厂,并由此发展为享誉国内外的红塔集团,打造出“玉溪”、“红塔山”、“红梅”等优质名牌卷烟。因烤烟生产发展,引发卷烟工业的崛起;因卷烟工业的崛起,工业反哺农业,在全国率先把烟农、烟田作为卷烟工业的“第一车间”,在全国率先实行卷烟厂、烟草公司、烟草专卖局“三合一”管理体制,在全国率先实行烟草集团化经营,树起中国民族工业的旗帜。实践证明:天下烟叶在云南,云烟之乡在玉溪。玉溪的烤烟、卷烟“本是同根生”,相互珠联璧合,烘托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:“红塔兴、玉溪兴;烟草兴、经济兴。”《年鉴》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,突出这个地利优势,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。(新商盟网www.xinshangmeng.org)

  (三)突出人和。人和,一是地方党委、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关心呵护,二是全体职工的倾心奉献,三是社会公众的关注支持。人和,造就了红塔集团全面协调、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;人和,造就了红塔集团谦虚豁达、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;人和,造就了红塔集团报效国家、回报社会、感恩消费者、成就员工的“山高人为峰”企业核心价值理念。“人和百事顺,家和万事兴”,企业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显著提高,2008年实现利税270.23亿元,2009年实现利税300.5亿元。记载这些闪烁着人和的光辉业绩,是时代赋予《年鉴》的责任和使命。

  二、三个善于

  《年鉴》是云南烟草行业的第一部年鉴,开创了烟草行业企业自办年鉴的先河。一切从零开始,如何实现这个突破?在实践中探索,探索中创新,借力“三个善于”。

  (一)善于虚心学习。2009年初,红塔集团编纂《年鉴》,在云南省烟草系统尚属首例,没有实践、没有模式、没有经验。在这种情况下,集团编辑组虚心学习,一是请名师指点迷津。邀请全国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、省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李成鼎亲自来集团给作者、编者授课,指导修订年鉴框架设计。许会长还亲自帮助修订文稿,李副主任和《云南小康年鉴》编辑部主任郑灵琳多次帮助研究、提炼、编辑年鉴索引。二是走出去学。组织部分作者参加全省、全国年鉴研究会举办的年鉴交流学习培训,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。三是自我总结提高。在红塔区史志办原主任、副编审黄朝茂等老师的指导下,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不断总结成功经验,不断完善提高,逐步从外行变成内行,使2009卷《年鉴》首战成功,2010卷《年鉴》更上一层楼。

  (二)善于和而不同。也就是解决“共性”与“个性”的问题。在编纂年鉴过程中,编辑组尤其注意《年鉴》体例与全国的年鉴体例的“和”,红塔集团的发展与全国烟草的发展战略的“和”,语言文字与国家新闻出版的规定的“和”,度量衡与烟草行业要求的“和”,并以此突显红塔集团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和取得的显著成就。(新商盟网www.xinshangmeng.org)

  (三)善于不断创新。年鉴工作者有这样一句座右铭:“年鉴每年一卷,常编常新”。如何实现“常编常新”?红塔的基本做法是“三新”:一是队伍新。2009年编鉴之初,红塔集团抽调4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参加编鉴,其中:工龄一年半的1人,工龄半年的3人。办公室主任孔宝华在布置工作时,语重心长地嘱咐编辑组,“要培养一批人,出好一本书。”编辑们自加压力,负重奋进地确定目标:一年学习,二年入门,三年独立。第一卷《年鉴》出版后,编辑人员做了适当调整,老编辑带着新编辑,互帮互学,潜心做事,低调做人,不断营造新气象。二是体例创新。把省部级领导到红塔集团调研的指示与照片收录到一起,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;把省部级领导对红塔集团的重要讲话收录到独辟的“特辑”一级栏目中,作为工作指导原则;把重要媒体对红塔集团的宣传报到收录到相应栏目的“深度记述”二级目中,起到深化主题的特殊作用。“三把”与作者文稿融为一体,形成上下、内外结合,全方位地展示红塔集团的发展,使《年鉴》独具特色。三是不断规范完善。在实践中规范,在规范中创新。例如,针对2009年《年鉴》各卷烟企业“概况”不够完善的问题,2010年卷做了重新调整,不断充实,使其纵比知兴衰、横比知大小。

  三、三个服务

  要编好、读好、用好《年鉴》,关键在做好“三个服务”。

  (一)服务“资政”。《年鉴》始终坚持既报喜又报忧,既正视成绩、总结经验,又直面问题、客观记述;既看到机遇,又看到困难,把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有机结合,从运动变化中揭示集团的发展规律,为“资政”提供借鉴,鼓励后人锐意创新,开拓进取。

  (二)服务“教化”。《年鉴》把“教化”员工视为己任,坚持科学发展观,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员工;坚持正面宣传,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员工;坚持弘扬正气,用先进的事迹鼓舞员工,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努力打造世界领先品牌努力奋斗。(新商盟网www.xinshangmeng.org)

  (三)服务读者。《年鉴》的生命力取决于读者高兴还是不高兴、满意还是不满意、喜欢还是不喜欢。因此,集团把服务读者作为编纂年鉴的宗旨。以方便“读、用”为突破口,横分门类不缺项,纵叙历史不断线,纸质书有目录、书眉、索引,电子书有栏目可直接检索到条目、主题词可直接检索到相关内容。经调查,读者普遍反映,《年鉴》既实用,又好用,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,并希望年鉴能够越办越好,通过不断调整完善,打造成一本精品工具书。

一切为了用(一切为了用的最新相关信息)


相关推荐

评论列表
关闭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